首页 > 管理 > 文章详情

麻醉学科升级:让患者“少痛、少等、早好”
2025年11月26日 15:51 12891 阅读

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深化医改的核心任务之一。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十四五”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中强调,要重点支持并针对性加强麻醉、病理等平台专科建设。在这一背景下,麻醉学科正从幕后走向台前——它不再只是“让患者睡着”的技术环节,而是贯穿围术期全过程、连接多学科协作、守护患者安全的关键力量。

近日,在“凝心聚力,共创麻醉学科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中,宁波市第二医院麻醉疼痛诊疗中心主任陈骏萍教授表示:“当前我国麻醉学科正通过系统性重构服务模式、深化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实践、强化高危患者围术期管理等路径,在全面提升医疗质量的同时,显著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宁波市第二医院麻醉疼痛诊疗中心主任陈骏萍教授

陈骏萍教授坦言:“麻醉科是医疗安全的基石与守门员,也是围术期安全的主导者。高质量的麻醉直接关系到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是医院医疗质量的核心的指标之一。”

从“辅助”平台学科的定位跃升

过去,麻醉常被视为外科的“配角”。但在陈骏萍主任看来,麻醉学科是整个医院的平台学科,它不仅负责手术室内麻醉,还承担内镜治疗、术前会诊、术后急性疼痛管理以及全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为构建完整的围术期医疗模式起到关键作用。

这一转变背后,是医疗服务模式的整体进化。如今,麻醉医生被称作“手术室内的内科医生”,负责整合患者心、肺、肝、肾等多系统状况,评估手术耐受性,制定个体化方案,并在外科操作中实时调控生命体征。“麻醉医生是连接外科、内科、ICU、急诊科的枢纽,在多学科协作中,常常扮演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陈骏萍主任介绍。

不仅如此,麻醉团队还是院内快速反应团队(Rapid Response Team,RRT)和麻醉重症监护单元(Anesthesia Intensive Care Unit,AICU)的核心力量。在突发心跳骤停、严重创伤等紧急情况下,麻醉医生要能够成为抢救生命的“第一响应人”。

让患者“少痛、少等、早好”

在宁波市第二医院,加速康复外科的实践最早从肛肠外科起步,而麻醉科是这一路径的主导者之一。

“过去患者术前要饿8小时以上,常常虚弱无力。现在我们通过腹部超声评估患者胃排空情况,对糖尿病、肥胖等特殊患者人群建立风险模型,允许术前2小时饮用清饮料。”陈骏萍主任表示这一调整既减轻了患者的口渴和焦虑,也避免了因长时间禁食引发的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

术中,麻醉团队主动采用保温毯、液体加温仪等设备维持患者正常体温,因为低体温会显著增加感染、出血和心脏并发症风险;术后,则推行多模式镇痛,降低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使患者能在“无痛或微痛”状态下尽早下床活动。规范实施ERAS后,患者住院时间有效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康复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高龄、危重患者:风险关口前移,全程精细管理

麻醉高风险人群主要是指那些因为自身的合并情况、生理状态、手术类型等因素导致了在麻醉和手术期间发生并发症意外甚至死亡率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患者的一个群体。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合并症复杂的麻醉高风险患者日益增多。陈骏萍主任曾为一位106岁的老人实施髋关节置换术麻醉,在她看来,这类患者基础疾病多,麻醉风险极高,一次血压波动就可能诱发心梗或脑卒中。

麻醉团队在手术风险管理方面扮演关键角色,构建了覆盖术前、术中、术后的全周期管理闭环。2017年1月,宁波市第二医院在全市率先开设麻醉评估门诊,对拟行手术或无痛操作的患者进行系统评估。“过去常出现患者因为术前检查影响麻醉术前访视,存在潜在风险,现在通过麻醉门诊预约,患者可以按照自己时间来完善麻醉前评估,优化慢性病控制,制定个体化预案,可以从源头上进一步保障安全。”陈骏萍主任坦言。“术中,除常规监测外,高危患者还会接受有创动脉压、食道超声(TEE)、脑氧饱和度等深度监测,实施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手术后则与病房或ICU无缝交接,确保镇痛与监护连续性。”

让患者感受到现代医学的温度与进步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麻醉科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患者手术更安全、恢复更快速、诊疗更舒适,真正感受到现代医学的温度与进步。”陈骏萍主任强调,“唯有夯实像麻醉这样‘看不见却离不开’的基础学科,才能真正筑牢医疗安全底线,支撑公立医院实现质量、效率与服务的全面提升。”

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落点,是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麻醉学科的进步,或许“无声”,却让患者的就医体验发生了“有声”的变革。这背后,是卫生健康系统从关注疾病向关注健康转变。大力加强麻醉学科建设,正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体现,旨在让技术进步的红利,转化为每一位患者可感可及的温暖,书写健康中国最为温暖的民生答卷。

(11-2026-CN-XBR-02230 若您想了解更多有关疾病知识的信息,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本内容由默沙东中国提供支持。)

微信扫一扫
收藏

评论

请先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