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医院院长
“30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全系统之力,全方位支援西藏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全力维护和促进当地群众的健康。 ”11月29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财务司司长、乡村振兴办主任刘魁介绍。
刘魁进一步介绍了具体措施。他表示,首先,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对口支援合力。在协调17个对口支援省市卫生健康系统共同做好卫生健康援藏工作的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还协同有关方面通过“组团式”支援、三级医院对口帮扶、万名医师支援农村等形式来统筹各方资源,共同推进卫生健康援藏工作。
第二,强化投入保障,持续完善服务体系。中央财政按照最高补助标准来安排各种项目资金,对口支援省市的资金投入也将卫生健康行业作为重要的支援领域。从2012年以来,中央和对口支援省市共投入的资金超过300亿元,支持西藏卫生健康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突出智力支援,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30年来,数万名医务工作者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奔赴雪域高原,既用精湛的医术提供服务、解除患者的病痛、保障群众的健康,又手把手带教,培养当地人才。刘魁透露,2015年以来,各地帮助西藏开展的新诊疗项目、新诊疗技术达到4400多项。
第四,坚持预防为主,消除重点疾病,保护重点人群。西藏免疫规划接种率已经连续多年维持在90%以上。碘缺乏病基本消除,大骨节病自2018年以来就没有新发病例,大骨节病区全部达到了消除标准。包虫病人群患病率也明显降低,还开展“两癌”筛查、为适龄女性免费接种HPV疫苗、实施儿童营养改善项目,西藏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
第五,充分发挥藏医药特色,增强群众获得感。西藏不但有独立设置的藏医院,综合医院还设立了中藏医科,充分发挥民族医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护理等领域的特色优势,其“简、便、验、廉”的特点也进一步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刘魁表示,通过各方努力,西藏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成倍数下降,人均预期寿命在10多年的时间增长了近6岁,各族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珞指出,与30年前相比,西藏的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由1198个增加到1821个,床位数由5600多张增至2.2万张,每千人口的执业(助理)医师人数由1.9人增至3.3人。西藏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到每一个乡镇卫生院,能够实现复杂巨大颅内动脉瘤、儿童白血病等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伤等2000多种中疾病不出地市,头痛脑热等常见病可以就地解决。
郭珞表示:“我们将坚持借助外力和激活内力并举,紧抓人才培养和技术提升这两个关键,围绕科学布局、学科建设、造血功能,学习和转化内地医院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消化吸收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成果。”下一步,将积极探索援藏新机制。西藏引入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二院作为支援医院,依托自治区医院和自治区妇儿医院合作共建两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把华西的办院理念、技术服务、管理经验“平移”到西藏。
同时,将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方面持续发力。郭珞指出,西藏地广人稀、山高路远,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3个人。因此,推广远程医疗和智能诊断辅助工具,对于提高西藏的服务效率和可及性意义重大。目前,支援医院和受援医院之间都已经建立了远程医疗协作的关系,平台的使用率也比较高。比如,2024年,昌都市人民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远程心电、远程病理诊断达到5500多次;林芝市察隅县人民医院与南方医科大学的深圳医院、深圳宝安区人民医院开展远程DR、CT、心电达7000多次;那曲市索县人民医院与大连市妇儿医疗中心进行远程连线,为农牧民的孕妇开展远程产前超声检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罗凤鸣也表示,远程医疗是适宜西藏地理特点的重要帮扶方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拉萨、昌都、那曲、山南等多家医院开展远程医疗合作。首先,近五年通过远程教学为涉藏州县培训医护人员27.3万人次,每年开设课程60余门,授课超600学时。其次,通过远程诊疗救治疑难危重症1389人次。第三,通过华西互联网医院每年诊治涉藏州县患者超27000人次,切实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广东省支援西藏新疆和对口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级巡视员矫军介绍了广东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市的情况。他表示,2015年以来,广东省组织10批245名医疗专家“组团式”援藏,培训培养高级职称学科带头人26名、医疗骨干87名,实施自治区级及以上专业课题52项,累计310项新技术填补医疗技术空白,实现市县医疗卫生机构区域全覆盖,推动林芝市医疗服务能力和医院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