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科医院的价值,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能否在每个时代转折处给出医学的答案。
结业:颁发学习证明,获建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档案,定期参加各类校友活动。
作者| 刘文生
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妇产医院”)院长办公室,阴赪宏的日程表永远定格在“超载”状态。这位身兼多个角色的管理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把一家专科医院打造成妇产医学高地,同时更以战略眼光推动着中国妇幼健康事业的革新。
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健康守护,到建立全球最大出生人口队列;从启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到布局医疗人工智能前沿,他的每一步都踩在时代需求的脉搏上。
在医院领导班子和全院职工齐心协力奋斗之下,北京妇产医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低生育率的背景下,包括北京妇产医院在内的妇产专科医院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无论是妇产专科医院还是综合医院产科,都明显感受到了分娩量下降带来的压力。门诊号源不再那么紧缺、病床不再那么紧张、产房里的啼哭声变少,传导下来,便是服务模式、运营模式、管理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无疑会使决策者、管理者、变革者倍感压力。
“您会感到焦虑吗?这几年您思考最多的是什么?”面对本刊的提问,阴赪宏神情中透露出从容。“你看我焦虑吗,倒也没有是吧?”他眼神坚定,继续说道:“但是对医院的发展,我还是做了很多思考。总的来说,就是如何做好前瞻性、系统性、结构性布局。”
在他看来,低生育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疗服务的萎缩,而是要求医院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服务。医院需要站在未来的角度,对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并据此进行战略布局。
专科医院“再定义”
2025年元旦前夕,北京妇产医院住进了一位头发花白的产妇。她54岁,属于超高龄,怀了双胞胎。由于妊娠风险极高,医院给予了这位女士高度关注,按照红球(高风险)进行孕期管理。在围产医学部、手术室、麻醉科、新生儿科、超声科等相关科室通力协作下,一份极具针对性的手术方案和风险预案被制定出来,并最终保证了母亲和孩子的安全。
近年来,孕产妇的生育年龄逐年上升,并伴随着高血压、糖尿病、早产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作为北京市高危孕产妇转诊会诊中心,北京妇产医院每年接收的高危孕产妇比例超过90%。
“高危孕妇占比超90%,这不是荣誉榜,而是生死状。”阴赪宏道出了专科医院的生存悖论。面对生育率下降与危重病例激增的双重压力,他选择了一条看似矛盾的路径:既要做精专科“独门绝技”,又要补齐综合救治能力。
这种平衡术在ICU建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20年,医院顶着运营压力成立北京市首家妇产专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初期开放床位为8张,年收治危重症患者超500人。目前,科室已经成功开展血液净化肾脏替代治疗、血浆置换、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及超声引导下中线导管置入等多项新技术。仅2024年一年,就为患者提供了万余小时的呼吸机、血流动力学和肾功能等脏器功能支持。
在学科布局方面,阴赪宏展现出了他独特的“医疗建筑师”般的视野和才能:他将传统的产科领域进一步细化,拆解为母胎医学、产前诊断、盆底康复等多个亚专科领域;同时,他也将成立不久的针灸科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升级为全面的针灸理疗康复中心;此外,在西院区还开创性地建立了肿瘤放疗中心。
产科、妇科是北京妇产医院建立时即建成的传统优势科室,产科更是医院明星科室,“世纪宝宝”“第13亿小公民”“奥运宝宝”就诞生于此。近年来,医院强化产科布局,2022年7月成立产科特需病房;从软硬件、科研、技术等方面升级NICU,为产科注入新的动能。眼下,北京妇产医院已构建起覆盖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老年期的健康管理闭环,这是其应对形势变化的战略性转变,短短几年内,医院已将产科向孕早期关爱、产后康复等新赛道拓展。
曾经,北京妇产医院探索的中西医结合“针麻剖宫产术”名扬世界;如今,阴赪宏也在带领医院不断拓展传统医学在妇产领域的应用边界。2023年底,医院特别设立了针灸科,并扩展了针灸门诊服务。目前,该门诊提供的治疗项目涵盖了多种针法、百笑灸、督灸、雷火灸、火龙罐、平衡罐、中医外治法、穴位贴敷,中药湿敷穴位埋线等。针灸科已经为不孕症、反复性流产、子宫内膜薄、辅助生殖技术(IVF)辅助、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病症,发展出一套独特的针药结合治疗方案。不久前,医院又将针灸科升级为针灸理疗康复科,开展儿科推拿、盆底疾病及产后康复等妇产儿特色治疗项目,极大地拓展了规模和服务内涵。
为有效满足肿瘤患者求医需求,2022年北京妇产医院成立了放疗中心,并引入了医用直线加速器。此举极大地扩展了妇科肿瘤疾病的治疗选项,为患者带来了定位更精确、治疗更高效、时间更节省、损伤更微小的放射治疗服务。医院力推集手术、放疗和化疗三大治疗方式于一体的妇科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每年完成近4000例妇科恶性肿瘤和乳腺癌手术,以及超过1500例放射治疗,其妇科恶性肿瘤治疗技术居于行业前沿。
阴赪宏的布局没有停下脚步,他透露,医院即将成立儿内科,这标志着医院在儿科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外,医院儿外科将围绕复杂先天性畸形救治、科研协作及技术互补等,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展开深度合作,提升疑难病例的诊疗水平。这是医院打造综合医疗生态的重要举措之一。他深知,在医疗领域,单一的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因此,他一直在探索如何打破传统界限,将专科与综合有机结合,为患者提供更为便捷、高效、全面的医疗服务。
基于这个理念,北京妇产医院将临床与保健的深度融合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儿童保健科,针对肥胖儿童和视力问题儿童的困扰均得到了解决。“以往没有眼科医师,如今我们已经配备了眼科、口腔科以及耳鼻喉科医师,可以为儿童提供全科式的保健服务。”阴赪宏说。
自2021年任院长以来,医院的日间手术、日间病房和门诊手术中心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放射科、药学部、病理科、检验科等平台科室都实现了大幅进步。过去放射科有7位医生,目前达到32个人。过去医院只有1台单排CT,目前有4台CT、1台核磁共振仪。

“很多工作都有赖于前瞻性布局,现在回头看,效果都还不错。”阴赪宏看似轻描淡写的总结,背后无疑是无数个日夜的深思熟虑与辛勤付出。
从零到一的破局
学科百花齐放拓展了医院发展宽度,但阴赪宏并不满足于此,他要以科研为基不断拓展医院的深度。而这项布局早在2016年就开始了。
2016年,阴赪宏和团队牵头启动了“中国出生人口队列研究”项目。出生人口队列研究被公认为公共卫生领域的“基石工程”,通过长期追踪特定人群的健康数据,揭示疾病发生与遗传、环境的关联。然而,在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的中国推进此类研究,面临样本跨地域整合、多民族伦理协调、海量数据处理等多重挑战。
“数据质量就是生命。”阴赪宏在项目初期定下铁律。他和团队一路攻坚克难,持续六七年时间,动用了全国700位医护人员参与,最终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妇幼生物样本库,建立覆盖全国23个省份、追踪50万孕产妇及其子代的超大型出生人口队列,为破解生命早期健康密码提供了一份厚重的“中国方案”。
“我们建的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库,而是中国母婴健康的‘生命图谱’。”谈及中国出生人口队列研究,阴赪宏眼中透出医学家特有的锐利。这项超大型研究首次实现了妊娠全周期环境暴露、遗传信息与疾病关联的系统追踪。当被问及为何投入如此庞大体量的科研工程,他给出一个朴素的答案:“没有中国人自己的数据,谈何精准防控出生缺陷?”

这项队列研究以临床数据丰富、样本量巨大(超200万份样本)而著称,涵盖了母亲早期的外周血、胎儿组织、脐带血、胎盘,以及部分孕妇的饮水和当地空气环境等。“目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大规模深入的数据挖掘,专注于出生缺陷的研究,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阴赪宏表示,团队还研究了早产、流产、死胎、低体重儿等其他不良妊娠结局。同时也关注妊娠期的疾病和合并症,如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妊娠亚甲减等,目前都取得了良好的研究进展。
孕前-孕早期出生人口队列的建立,为我国出生缺陷研究提供了前瞻性大数据研究平台,为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他推动的另一项工作则提前数年为人口少子化与生育力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早在2012年,北京妇产医院就建立了中国首个卵巢组织冻存库,但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但随着生育年龄推迟和癌症发病率的上升,这项技术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后,阴赪宏全力支持阮祥燕教授团队开展这项工作,并参与其中。
2016年,中国首例冻存卵巢组织移植成功,一名35岁的宫颈癌患者移植了冻融后的卵巢组织。这一技术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更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生育力保护的标杆。随后北京妇产医院完成41例移植手术,成功率100%。
2021年8月,国内首例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婴儿诞生,标志着该技术全环节的成熟。此后,冻存库服务范围扩展至血液病、乳腺癌、儿童肿瘤等75种疾病患者,最小冻存者年龄仅7个月。
目前,北京妇产医院已完成超过760例冻存,年冻存量超过日本全国总和,成为亚洲最大的卵巢组织冻存中心。2018年11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批准“卵巢组织活性检测”和“卵巢组织处理”作为重点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确立了收费标准。
2021年8月,首例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婴儿诞生后,获批开展“卵巢组织冷冻、卵巢组织冷冻保存、卵巢组织冷冻复苏”的收费,实现了卵巢组织冻存移植项目的全面临床转化。2024年,“卵巢组织活性检测”和“卵巢组织处理”两项正式纳入北京市医保报销范畴,个人自付比例大幅降低。这座“生命银行”的诞生,不仅为万千家庭保存了生育希望,更成为我国应对人口少子化、提升出生人口质量的战略性科技支撑。
在政策红利释放、技术革命加速、社会需求升级的交汇点上,医院正从传统的“医疗服务提供者”转型为“医疗创新的发动机”。阴赪宏积极筹划,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尽管在医院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难度很大,但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发挥制度优势、技术优势和成果优势,终于奏出了北京妇产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的“三部曲”。
第一部是制度体系建设。医院成立了科技创新成果委员会进行全面统筹;成立了科创中心技术转移办公室,负责医院的专利申请、科技成果评估、转化等相关工作;完善了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从而规范了专利申请流程、无形资产管理、保护医院知识产权、确定收益分配和风险防控及监督机制、明确成果转化标准流程。
第二部是为科技成果转化预热。以医院获批知识产权及具备转化价值的科技创新项目为基础,建立医院转化项目储备库并制作成推介手册,48个项目入选;2022—2024年连续举办三届院内“医学科技创新大赛”,为职工提供展示平台,激发其创新活力。
第三部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化。2023年,医院科技成果转化打出“双响炮”,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零的突破”。2024年3月,医院1项技术秘密、2项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合同金额达到100万元。2025年预计转化成果更多、金额更大。
一颗炽热的心
作为医院院长,阴赪宏时刻心系患者,他最关心的是如何能在现有的医疗资源和条件下,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2017年,本着“合理改善医院功能布局,减少患者诊疗与检查过程中的往返次数”的宗旨,北京妇产医院“一站式产前诊断中心”成立。阴赪宏亲自部署,将产科临床、超声影像、遗传咨询及实验室检测等分散科室整合为“四大核心模块”,实现孕妇“一次挂号、全流程诊疗”。如今,为孕产妇提供从筛查、诊断到干预全链条服务的“一站式产前诊断中心”,不仅大幅降低出生缺陷率,更成为全国妇幼健康领域的示范标杆。
类似的变革在北京妇产医院不计其数。究其根本,源于阴赪宏身为一个医者的初心与使命,他深知,医疗的本质是服务,而服务的核心在于患者。因此,他始终将患者的需求放在首位。
直到今天,阴赪宏仍经常回想起多年前在祖国边疆奋战的日日夜夜,那可能是他作为一个医者所经历的最纯粹的一段岁月。
和田的沙尘,能把人吹得睁不开眼,但最让阴赪宏揪心的是那些因医疗匮乏而失明的眼睛。阴赪宏回忆起2010年初到新疆和田的场景,仍带着医者的紧迫感。初到和田时,当地新生儿死亡率是北京的10倍,产科手术室连无影灯都没有。这位带着“第七批援疆干部”标签的北京医生,却在3年间完成700余例白内障手术,建立和田首个呼吸ICU,更把“情系和田”义诊做成延续15年的品牌。那时候,他经常加班到凌晨三四点,回宿舍的路上只有辽阔的星空作伴。那段时光,他很快乐。
“援疆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理念的播种。”他推动的“健康家庭评选”活动,将洗衣机作为奖品发放给卫生习惯良好的家庭,这一看似微小的举措却直击当地疾病预防痛点。
这些年来,除个别年份,阴赪宏每年都要去一趟和田,就像回自己的家乡,每次回去都要带上些特别的东西——设备、知识、技术,以及无尽的热爱与执着。他知道,真正的医疗援助不仅仅是“输血”,更重要的是“造血”。为此,他竭尽所能推动两地在医疗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合作等方面的深度交流,力求为和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援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医疗事业的意义和价值。”而这份理解和执着,也让他在北京妇产医院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着一份医者仁心和使命感。
“医学的终极命题永远是人”。阴赪宏常提及林巧稚铜像底座镌刻的“医者仁心”。从援疆医生到医院掌舵者,他始终保持一颗炽热的心。
如他在一次论坛所言:“专科医院的价值,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能否在每个时代转折处给出医学的答案。”如今,随着“十五五”规划蓝图的展开,这位习惯用数据说话的院长,正带领团队攻关AI辅助诊断系统。不久的将来,当孕妇扫描产检报告时,屏幕那端提供建议的不仅是算法,更是一代医者对生命呵护的永恒追求。
与本文作者互动
(重磅消息:2025年6月27日—29日,"第十九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将在重庆科学会堂举行。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参会。)
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