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文章详情

聚焦无创脑机接口 2025中国脑科学大会在武汉举行
作者:冯茜宁 2025年05月24日 14:56 1366 阅读

文 |  冯茜宁  通讯员  王丽娟

5月24日上午,2025(第六届)中国脑科学与神经调控技术发展高峰论坛(又称中国脑科学大会)在武汉开幕,大会以“AI赋能新质生产力,脑机接口护航脑健康”为主题,汇聚1500余位国内无创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临床医生、企业家等,携手绘制脑科学未来蓝图。

本届大会由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组委会主办,武汉市生物医药产业协会与依瑞德集团联合承办。

主论坛+7大分论坛 共话脑科学

中国脑科学大会自2017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届,逐步成长为脑科学领域较具影响力的行业盛会,形成“学术-产业-临床”三位一体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在推动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持续担当脑科学与神经调控领域“学术交流站、应用展示台、创新加速器、临床风向标”的重要角色。

大会为期2天,设置主论坛及7大分论坛,围绕脑科学基础研究、AI赋能医疗大健康、脑机接口(BCI)与神经调控技术突破与临床应用前沿、精神神经及儿童领域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展开议题。其中,无创脑机接口技术将作为本次大会的核心关注点之一,探索如何利用这一技术为特殊人群带来更多的福祉。

会议现场设置神经调控中心、综合检测单元、快速抗抑郁神经调控单元、精准闭环康复神经调控单元、心身神经调控单元、脑机联合调控单元、科研探索新技术单元7大区域,展示了无创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领域前沿的技术研究成果。尤其是脑机联合调控单元,两套交互式脑机,成为全场参观体验焦点。

交互式脑机-光磁联合调控系统,将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与经颅磁刺激技术(TMS)联合使用,fNIRS 可实时监测 TMS 刺激时特定脑区的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变化,实时动态评估刺激效果;TMS根据 fNIRS 反馈的脑功能状态,动态调整刺激参数(强度、频率、部位),实现对大脑神经活动的精准调节。而交互式脑机-磁电双向调控系统则将输入与输出型脑机结合,突破传统无创脑机接口“单一采集”或“单一刺激”的局限,通过双向数据流动和动态反馈机制,实现对大脑功能的“精准刻画-定向干预-实时优化”。

聚焦神经调控中心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大会设立了“神经调控中心赋能医院建设”专题论坛,来自山东、河北等多地的医院管理者将分享神经调控中心建设经验,两场圆桌论坛深度探讨精神心理与康复领域的技术落地路径。

神经调控中心是以现代神经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创新性综合诊疗服务平台,以功能影像与电生理评估为基础,聚焦非药物无创物理治疗技术,整合神经科、精神科、康复科、中医学、药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专家团队,融合多模态数据,实现从单一症状治疗到全病程管理的跨越式升级,最终形成"疗效可量化、技术可推广、成本可负担"的智慧医疗新平台。

以精神疾病的治疗为例。药物治疗仍是当前精神心理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公认最有效的治疗技术却是物理的(神经调控的)——无抽搐电休克/磁休克技术。过分看重药物或者偏重物理治疗,都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比如:抑郁障碍,药物治疗一般至少2周开始起效,4-6周才能达到稳定的药物浓度,这期间甚至表现的副作用更多一些,而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显示药物联合神经调控治疗,如tDCS、rTMS,则能起到快速增效的作用,这是有国内外多中心循证数据支撑的。神经调控中心的建设,促进了药物-心理-物理治疗融合深度,从而有效保障患者好的诊疗结局。

目前国内已有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湖北省康复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等十余家医院建成运营,效果显著。

此外,会上发布了《经颅磁刺激与神经精神疾病(第2版)》和《经颅磁刺激慢性意识障碍专家共识》。经颅磁刺激(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近年来在pDoC的意识检测与促醒治疗中展现出重要价值,其临床应用在参数设置、安全性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共识》的发布,为规范化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微信扫一扫
收藏

评论

请先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