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文章详情

中国医学科学院| 权威科学解读“睡眠健康”诊疗
作者:刘敏 2025年03月24日 18:07 793 阅读

“医学界的责任不仅在于治疗疾病,更在于与公众进行充分的沟通,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3月2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睡眠健康,优先之选——中国医学健康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介绍,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承担好这一责任,需要公众与医生及医学界形成良好的互动,共同努力。

睡眠障碍现已成为影响全球人类健康的一个突出问题,睡眠障碍一共有六大类90多种疾病。其中睡眠呼吸障碍和失眠是相对常见、突出的两类睡眠障碍性疾病。王辰进一步指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由于上气道解剖结构狭窄、肌肉的松弛塌陷、呼吸调控异常或肥胖等因素导致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打鼾,呼吸暂停和低通气,进而造成机体缺氧及多器官功能受损,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认知功能受损、焦虑抑郁的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王辰补充,当前社会上关于健康的声音多种多样,其中既有科学、正确的观点,也存在一些不科学甚至错误的言论。如果错误信息误导了公众,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医学界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传播科学、正确的健康知识,让公众了解健康的本质,从而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
中国医学科学院作为医学研究的学术机构,同时也是全国医学教育的领军机构,肩负着引领中国医学科学发展的使命。王辰补充:“与此同时,我们也承担着健康科普的重要责任。此次新闻发布会,旨在通过权威的科学解读,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睡眠健康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睡眠医学科主任、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韩芳在会上介绍,根据国际疾病的分类,睡眠疾病包括“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三大类90多种,粗略估计,中国10%的人群需要进行医疗干预,当然更多的是需要提高自己的睡眠健康素养。
行业及公众对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的认识,驱动了睡眠研究从基础向临床的转化。韩芳指出,中国起步也是如此,早在20世纪80年,北京协和医院黄席珍教授团队就开展了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相关诊疗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国内和国际都已经发展成新兴的学科,而且成为学科的始动力。
202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把睡眠作为全系统为民服务八件实事之一,将提高睡眠服务能力列入议程。这将会进一步推动睡眠医疗事业的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教授詹淑琴在会上表示,如今,公众对失眠的关注提高了,医疗机构在治疗失眠方面也有了许多方法。在治疗方法中,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詹淑琴进一步介绍,非药物治疗在国内开展了许多项目。首选的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善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认知行为方式,健康的卫生习惯是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利用物理治疗,如光、电、声音或磁刺激,也可以很好地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此外,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也有许多方法来帮助改善失眠。
药物治疗方面,选择非常多元化,詹淑琴指出,有五大类药物,涉及传统的苯二氮䓬类药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褪黑素类药物、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等。
本次会议在北京举行,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承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刘辉担任主持。

重磅消息:2025优质医疗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已经正式开启。作品征集专题已在《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官网、“中国医院院长”微信公众号上线。您可直接上方超链接,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作品征集专题页面上传您的科普作品。)

作者|刘敏

运营|史珺雯

感谢关注《中国医院院长》公众号,每天都有好内容

 

 

微信扫一扫
收藏

评论

请先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