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6日,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等23家学协会共同举办的2025年中国麻醉周学术活动在北京举办,该活动以“生命之重,大医精诚——守生命保驾护航,护健康安逸绵长”为主题,分设有12场主论坛与9场分论坛,其中特别设立了"减重代谢外科与麻醉科对话"圆桌论坛,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昊教授、暨南大学肥胖代谢研究所王存川教授、湖南省人民医院刘际童教授围绕肥胖患者围术期管理难点,展开了深入探讨,为优化多学科协作模式提供专业洞见。
(从左到右依次为:主持人、暨南大学肥胖代谢研究所王存川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昊教授、湖南省人民医院刘际童教授)
实施精准麻醉
应对减重手术患者特殊生理变化
肥胖目前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23年中国超过50%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减重代谢外科作为治疗重度肥胖的有效手段,但其围术期管理的复杂性对麻醉学科提出了严峻挑战。
减重手术主要通过胃旁路手术或袖状胃手术等方式,缩短胃容量以改善患者的代谢水平。然而,肥胖患者本身存在诸多生理异常,这些异常在手术过程中给麻醉团队带来了巨大挑战。
“重度肥胖患者BMI指数过高,在呼吸系统方面,由于体重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容易在睡眠中发生呼吸暂停,手术中气腹操作也会进一步影响肺功能,导致肺不张和低氧血症。” 王昊教授指出,肥胖患者的心血管系统也面临巨大压力,血容量和心输出量增加,容易引发心衰和心律失常。
针对这些挑战,麻醉团队需要制定精准的麻醉方案。对此,王昊教授建议,麻醉团队术前要制定涵盖术前、术中和术后全程的个体化方案,通过呼吸、循环、代谢多维度精准调控,确保普外科或者代谢减重外科中最高难度的四级手术的围术期安全。
多学科协作
确保减重手术患者安全
减重手术患者的术前评估和准备非常重要,其中术前评估能精准洞察身体状况,排查风险,是保障手术安全、提升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刘际童教授指出,术前评估应重点关注患者的代谢紊乱情况,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以及心肺功能受损情况。对于重度肥胖患者,尤其是合并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的患者,术前可能需要使用呼吸机进行正压通气治疗。此外,对于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还需邀请心内科、呼吸内科等相关专家进行会诊,共同制定术前准备方案。
除了评估,术前准备同样需要重视。麻醉团队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需要2-4周的术前锻炼和准备。
王存川教授强调了多学科团队在减重手术中的重要性,“肥胖可以合并多达240种代谢疾病或者肥胖相关疾病,所以术前准备要非常仔细,多学科团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多次会诊,确保患者平安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肌松与风险管理的平衡之道
在减重手术中,深肌松状态对手术操作至关重要,但肌松药物的残余效应可能带来术后呼吸抑制等风险。王昊教授指出,肥胖患者手术环节中的二氧化碳气腹压力要达到12-18mmHg以上,这个时候深肌松可以为腹腔镜手术提供更好的操作空间。因此,选择新型、不依赖肝肾代谢且易于拮抗的肌松药物非常重要。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时间缩短,肌松药物的使用量也相应减少,这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通过精准用药、术后拮抗等措施,可有效避免残余肌松导致的术后呼吸抑制和肺部并发症,确保患者安全。
减重代谢外科与麻醉科的深度协作对于肥胖患者的手术治疗至关重要,这是三位专家的共识。他们认为,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两个科室的紧密合作,减重手术将为更多肥胖患者带来希望,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进,以期实现成人肥胖率控制在12%以内的目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