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入专科诊疗精细化、高效化新阶段,麻醉学科早已突破“手术镇痛配角”的传统定位,成为破解专科疾病高难度诊疗、提升医疗安全与患者体验的关键力量。尤其在以胸科、心血管等为代表的专科医院,麻醉学科凭借全周期管理能力、技术革新实力与多学科协同效能,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专科特色动能。
近日,“凝心聚力,共创麻醉学科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在上海召开。记者走进上海市胸科医院,对话医务部郑悦主任与麻醉科吴镜湘主任,探讨麻醉学科如何通过技术攻坚与流程优化建立起全周期管理体系,赋能专科类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全周期守护:破解高风险麻醉难题
心胸外科手术中,心血管、肺部、中枢神经系统三大并发症是麻醉管理的“头号挑战”。面对高风险人群,麻醉学科正构建全周期精准防控体系,用技术与细节筑牢安全防线。“在现代医学体系中,麻醉科早已摆脱了早期‘仅通过麻药辅助患者度过手术’的狭隘认知。如今,麻醉科的工作范畴涵盖手术中的生命体征监测与管理、重症救治、疼痛管理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以手术为核心的胸部及心血管疾病治疗全流程中,麻醉科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上海市胸科医院医务部主任郑悦介绍。
上海市胸科医院医务部主任郑悦
据介绍,针对心血管并发症高风险,医院对患者实施连续有创动脉监测,术中实时调控心血管活性药物,术后在恢复室集中观察1小时,结合术前心脏超声、冠脉造影评估与术后随访,形成了“评估-干预-监测-康复”全链条管理。

上海市胸科医院麻醉科主任吴镜湘
“麻醉安全没有捷径,全在细节把控,”上海市胸科医院麻醉科主任吴镜湘说,“术前麻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过敏史,甚至调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术前用药方案;对高危人群采用可穿戴心音心电设备筛查心功能,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等待,既提升效率又改善患者体验。这种‘一人一策’的精准防控,让医院胸心外科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我们医院每年约200余名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这套体系能实现早预警、快处置,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安全。”吴镜湘介绍。
高难度胸科手术的突破:3年攻坚实现手术48小时康复
胸科手术因涉及胸腔内复杂脏器,向来是快速康复领域的“硬骨头”——手术复杂度高、术后疼痛明显、并发症风险高。而在上海市胸科医院,目前医院年实现胸科手术48小时内出院的案例近两千例。
“我院能够实现高难度胸科手术48小时内出院,且能做到让患者出院时不带胃管、胸腔引流管等任何管路,能够实现生活自理。”郑悦主任说。
“胸科术后48小时就能出院的突破,核心是麻醉科的全流程精准把控。”据吴镜湘主任介绍,医院用了3年时间完成准备,2022年起正式推行,形成从术前评估到术后康复的闭环管理。术前通过麻醉门诊专项评估,结合患者基础疾病、心肺功能等指标,精准判断手术适配性;术中通过采用“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技术,借助超声实时引导将麻药精准送达神经周围,减少全身麻醉药用量,降低术后副作用,实现精准调控;术后通过多模式镇痛方案,搭配专门恢复室1小时集中观察,确保患者快速苏醒、无并发症风险。
“我们的目标不是单纯追求‘早出院’,而是让患者术后1天内尽可能恢复至术前生理状态。”吴镜湘主任强调,这一突破背后是技术与管理的双重支撑:单肺通气精准化等技术革新,让复杂胸科手术的麻醉风险大幅降低;而麻醉科与外科、护理团队的无缝衔接,将患者入院、手术、康复的全流程压缩至48小时,既提升了医疗效率,又减少了患者就医成本。
“这一成功是多学科协同的缩影。麻醉科作为贯穿诊疗全流程的主线,提前介入术前评估、术中精准调控、术后疼痛管理,让高难度胸科手术的快速康复成为可能。”郑悦主任从医院管理视角补充。
技术赋能“未来图景”:迈向“无痛舒适”医疗新生态
从“保命”到“保生活质量”,麻醉学科的定位转变正在上海市胸科医院持续深化。随着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无痛、舒适”不再是术后附加需求,而是贯穿诊疗全流程的核心目标。在技术层面,需要不断迭代麻醉方案:即便是心脏外科手术,也可应用快通道麻醉技术,结合胸骨旁神经阻滞,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实现患者术后6小时内拔管;采用新型肌松药与拮抗药组合,既保障手术中肌肉松弛,又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超声引导、可视化气道工具等技术的应用,让麻醉操作更精准、损伤更小。这些创新让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显著降低,康复周期大幅缩短。吴镜湘主任认为,麻醉学科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理念升级——从关注手术成功到追求患者“笑着出院”,从术中管理延伸至术后一个月的全周期随访,真正实现“围术期医学”的内涵升级。
郑悦主任进一步指出,医院未来会继续探索真正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并推动麻醉学科深度参与新诊疗体系的建设。从而在多学科协同中进一步拓展服务边界,让“无痛舒适”医疗惠及更多人群。
(11-2026-CN-XBR-02229 若您想了解更多有关疾病知识的信息,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本内容由默沙东中国提供支持。)
评论